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雷涛时间:2022-11-22浏览数:

高峰论坛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21120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高峰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yl34511线路中心yl34511线路中心与《学术月刊》杂志社合办,主旨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积极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国内社会学领军人物、中国社会学会负责人、教育部社会学教指委委员、各社会学院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和南开社会学教师80余人参会,吸引了全国各地2000余名师生参与,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陈雨露校长出席并做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二十大会议与精神对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学作为一门紧扣时代脉搏的经世致用的社会科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yl34511线路中心社会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建校之初,yl34511线路中心就十分重视社会学学科发展。自1981年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yl34511线路中心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重镇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为中国社会学界和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的yl34511线路中心繁荣学术,作育英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南开社会学师生正在抢抓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重要部署为指引,不忘初心、踔厉奋发,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积极贡献南开力量。

陈雨露校长致辞

金福林编审祝贺高峰论坛的召开,并回顾了《学术月刊》的发展历程和与社会学的学科渊源。他表示,《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为指导,注重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学术前沿问题。党的二十大会议之后,《学术月刊》将延续对重大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方向,坚持以学术为本,广泛团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推动中国学术进步,大力支持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陈光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yl34511线路中心yl34511线路中心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张文宏分别进行发言。李培林研究员分析新发展社会学的转型论和动力论,主张将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和转型理论统合在“新发展社会学”理论框架下,广泛吸收历史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成果,在中长期的视野下审视发展中国家经历的结构变动和体制变革。陈光金研究员以费孝通先生的“五脏六腑说”为依托,认为学术体系建设无法离开理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方法知识体系和应用知识体系四个子体系的构建。王思斌教授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要求,认为应从特点、本质要求等方面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民生福祉夙愿。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更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同时提高政策的“可及性”。张文宏教授在回顾国内外社会学和历史学有关转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本质特征,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外部动力解释框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应包括新发展社会学、新现代化理论、新社会转型论和新的大转型论。

 

李培林教授                                                  陈光金教授

王思斌教授                                                  张文宏教授


fc5167c50f9edaa8f6bbd88484a8eb2

高峰论坛开幕式合影

 

本次高峰论坛设置四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域社会学与城镇化等主题做了精彩发言。

1.     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学发展面临新的时代情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梁玉成从文化中心主义入手比较分析了中国工业社会主义和西方金融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强调中国社会学应在此现实背景下开展研究。中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王宁认为中国社会学经过四十年的恢复重建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本土化,而现在对本土化的呼吁实则是对更高层级(社会学中国化2.0)的社会学本土化的追求,目的在于实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学框架性的承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李凌静指出社会学研究的守正和创新问题是新时代亟需回应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实践和理论两条线索,社会学应当在这两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性表达转化作用,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与使命,从道法术器四个层次上对中外社会科学界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研究员刘仲翔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形势,表示进一步扩大学科影响力和做好学科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同时也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流。

学者们就学科体系建设提出创建。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麻国庆指出要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体系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出人文价值,成为为人民所做的学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刘少杰认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详细介绍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五种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理论。yl34511线路中心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两个关键词入手,指出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全新社会问题,以及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应当从社会政策学科的整合性发展视角出发,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并促进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创新。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副院长王树生指出,“中国人”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有助于在新时代语境下理解中国人的具体文化实践。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特聘教授何雪松从科学、艺术与政治这一新的三角关系探讨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问题。

学者们尤为关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论证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意义。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成伯清认为,中国社会学面临悬浮化危机,应打破学术场域的体制性屏蔽和内卷,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冯仕政强调要以事实和观察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尤其应重视通过发扬社会学的实践品格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局限在于学科知识体系被西方话语所遮蔽,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的政治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价值提供社会学知识支撑。

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社会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应聚焦于实然问题,从大量经验事实出发提炼出可供各学科对话交流的学术概念。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吴理财通过回顾西方“文化权力”研究,指出“文化权力”是一个常见但却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对“文化”、“权力”本身的不同理解和人们所处的时代与立场决定了他们的解读方式。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毛丹认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是构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因此要对经验研究进行理论抽象,形成普适度较高的宏大理论,但同时也需要保持经验范围和理论层级的适配度。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胡荣重点论述了构建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主张既要树立高度的学术自信,又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从更宏大的角度提出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尉建文认为,后西方社会学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困境,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全球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中国特色理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文军强调从五个方面出发,建设有生命力的社会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周飞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思想资源问题,认为应摒弃历史单线进化论、注重传统思想的积累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及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周怡认为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应在重视实质性理论之外,加强对形式性理论和建构理论的研究。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国家级青年人才特聘教授陈云松聚焦“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问题,提出“积算扎根”的方法,以打破演绎法的逻辑,从数据、算法中直接发现理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天夫强调社会思想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关系,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学应该构建符合数字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理论。

在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晓虹认为,学者应秉持自觉的学术主体意识,用世界可理解且共情的方式讲述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文明选择,从而实现社会学学科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翟学伟主张从关系研究看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主张在提出本土化概念的同时,要平衡概念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文化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2.     共同富裕

学者围绕共同富裕提出差异化观点。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特聘院长彭华民通过定量研究,指出在当今我国转型发展道路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刘欣通过定量分析,论证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只有无悖宏观与微观正义原则,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张海东将二元结构作为特大城市结构性公平问题的分析框架,提出推进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关注共同富裕的西方表达与中国话语,并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要特别重视分配问题。

3.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特聘教授符平认为应该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和知识体系出发,在与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和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建设。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教授宋全成指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则是在全球化视野下为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特聘教授黄晓春在回顾历史和对当下上海基层治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党建引领已经成为治理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这也为中国治理转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脉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叶敬忠提出要将发展的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从学术的角度总结出中国式的转型道路。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潘泽泉讲解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空特征与实践逻辑,提倡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家级领军人才张翼认为社会学本身是现代化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应该突破传统西方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从本土实践出发,基于中国国情和特色,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爱丽指出了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三大体系的进路、原则和路径。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邴正认为,后发展理论主张一种人本主义、本土主义的发展观,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既包含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点的经济改革,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为现代化模式多样性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贵州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李建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不同,是叠加并联式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变与不变这三个统一。

农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情景。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钟涨宝认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具有政治与社会效应高于经济效应的使命特殊性,“大国小农”的主要经营方式、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是其主要目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田毅鹏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社会政策的治理效能,他认为乡村振兴政策包括了总体性社会政策、领域划分的社会政策和发展型的社会政策,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实施释放出了极强的社会治理效能。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对日本乡村振兴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镜鉴。

4.     县域社会学与城镇化

学者们极为关注县域社会学和城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强调县域社会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社会结构,也是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具有高度的建制稳定性,应借用人类学地方性概念来进行县域社会研究,推进县域社会学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赵晓峰围绕县域城镇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农民抉择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经营城区”、农民“经营家庭”这一理解县城城镇化的重要分析框架,指出应以“人的城镇化”作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贺雪峰认为,农民阶级是现代化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他们的传统纽带是降低农民脆弱性,保持城乡平衡的重要方式。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包智明主张用“牧民流动性”概念替代传统的“牧业流动性”的解释框架,以更好的分析当代中国牧民在牧区和城镇之间往返流动的自主性生活和生计方式。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毅杰描绘了外派劳务市场中介组织群的运作模型,解释了这一群体的分层多链条关系与获利现状,这对理解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本次高峰论坛上从多角度、多维度、多领域出发,围绕中国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议题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深度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是yl34511线路中心、中国社会学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成果。这些发言饱含社会学的学科智慧与学科力量,也展现了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担当。不少与会师生反映,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学术水平高,展现了社会学界的新思想、新观点,让人把握到了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重心和方向。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yl34511线路中心津南校区    yl34511线路中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2024

Baidu
sogou